有一種愛,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暖流。這種愛就是深厚的父母之愛,這種感情就是濃濃的愛子之情。是父母創造了我們的生命,締造了我們的靈魂,也影響了我們的一生。父母給予了我們這個世界上較美好的東西-生命。我們應該用自己的愛去溫暖他們。哪怕只是父母下班後的一杯熱茶,哪怕只是父母進門後門口的拖鞋。這都是我們對父母的愛。
小時候,我們總是把父母對自己的愛當作天經地義,因為我們不瞭解,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。
現在我們長大了就知道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體諒父母,應該擔當起,照顧,孝順,尊敬父母的責任。
的確,父母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。贍養父母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。曹茜作為一名女大學生,父母花錢供她出國留學讀書,她卻15年音信全無。如今父母找到她,已經是大學教授。這背後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的呢?
曹茜,1979年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,她的父親曹肇綱和母親劉玉紅,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。雖然家境不富裕,但父母對這個獨生女疼愛有加,只要女兒想要的,基本都有求必應。
當然,曹茜也十分乖巧懂事,而且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,這讓父母感到驕傲和自豪。1998年,曹茜憑著優異的成績,考上了大學,這讓老兩口感到十分欣慰。上了大學,也就意味著:以後女兒不用務農了,可以在社會上謀求一份體面的工作,也能為家裡分擔一些壓力了。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,老兩口十幾年的付出,總算有了實質的「回報」。
然而事情的走向,並沒有如老兩口的願。大二時,曹茜突然提出要出國留學。出國留學是件好事,哪個父母不希望子女,能出去見見世面,可高昂的學費把老兩口難住了。對于務農的曹肇綱和劉玉紅來說,一年到頭省吃儉用,也只能存下100來塊錢,而留學的首期費用就得7萬塊。怎麼辦?曹爸只好舔著老臉,借遍了親朋好友,才湊夠了7萬塊。因此,2000年曹茜如願出國留學。
曹茜去往的是德國,支付了學費之後,曹茜就一貧如洗,只能邊上學邊打工來維持生計。剛開始的時候曹茜會定時給家裡打電話報平安,報喜不報憂,後來發現打電話的長途費用太貴了,于是和家裡商量通過寫信的方式進行聯繫。
就這樣曹茜與家人之間開始了鴻雁傳書,在期間,由于學校專案的需要,曹茜又一次向父母伸手要錢,只是這次父母再無力支付于是拒絕了曹茜。在這之後曹茜跟父母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聯繫,據曹茜母親回憶,最後一次聯繫是2003年底,曹茜打來電話,但是被曹父批評了,不歡而散後再也沒有音信。
患重症尋女,才得知女兒安好!直到媒體報導了老兩口患重症,急切尋找女兒後,才得知女兒安好有網友透露:有一位德國漢堡大學同學,名叫曹茜,她已取得博士學位,且博士畢業後就改名換姓,現在是德國慕尼克大學人文學院的終身教授。
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。父母在,人生尚有來處,父母不在,人生就只剩歸途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,也許只有不理解父母苦心的孩子。年少時享受著父母的好,不理解父母,但是自己也有做父母的一天,自己對待父母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。
曹茜也許是年輕氣盛,希望她經過十多年的經歷,能夠仔細想想反思自己的不足,解開心結。希望她們一家越來越好。
我們總認為母親無時不刻的為我們操勞,而認為父親對自己莫不關心。其實,父親也非常關心我們,只不過父愛是深沉的,它需要你認真的去感受,去體會。我們要感恩父母,感念父母對我們生命的賜予和生活的辛酸與滄桑,感謝父母對我們的無私付出和養育之恩,對父母長輩多一份體貼,多一份關懷,多一句問候,盡孝心,重人倫,付親情。